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政府要闻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透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2-11-15
【字体: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山西作为黄河中游省份,是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中的关键一环。近日,我省公布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着打造资源型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引领区、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黄河流域治水节水示范带、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六大战略定位,对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了总体部署。为此,记者邀请省发改委地区经济处处长张永凌、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曾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负责人张燕、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处长李婕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出台《规划》构建绿色发展空间

  黄河干流在山西境内总长965公里,干支流的流域覆盖11市86个县(市、区),占全省面积的73.1%,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布局的主要区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那么,我省对黄河流域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如何规划的?

  《规划》明确提升发展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保护为主、生态优先,构建“两带两屏”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两带两屏”指的是打造沿黄生态文化带、沿汾生态经济带,构筑以吕梁山区域、太岳山—中条山区域为重点的生态屏障。

  沿黄生态文化带区域范围包括黄河干流流经的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的19个县(市、区),是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分布有18个自然保护地和多个重要饮用水源地,是我省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张永凌介绍,该区域是黄河文化最具代表性、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以黄河干流为轴,从北到南将我省西口移民长城文化、古渡古镇商贸文化、红色文化、根祖文化、黄河水利文化等串联起来,着力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廊带。

  沿汾生态经济带区域范围主要包括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涵盖31个县(市、区)。沿汾生态经济带拥有全省1/3以上的人口、60%以上的国家级开发区、70%以上的高校、90%以上的中央及省属科研院所,是全省经济实力最强、人口集聚度最高、生产要素最密集、创新潜力最大、城镇体系最完备的区域,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龙头地位。张永凌说,在严格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以大运、大西等重要交通干线为轴带,连接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推进生产要素向“大运”轴带集聚,培育融通全省南北的经济大动脉。

  构筑吕梁山区域、太岳山—中条山区域两大生态屏障,就要在这两个区域规划一大批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进行水土流失、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治理,这就包括正在实施的国土绿化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

  张燕认为,《规划》勾勒出了山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按照主体功能区谋篇布局,立足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差异化引导保护发展,突出发挥比较优势,做到了“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对于黄河流域持续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保护重要水资源意义重大。

  合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

  王昭华是河津市禹门口的山体养护员,他和工友们每天都要攀爬上千米的山坡,到达作业面后,他们开始“盘坑”和“填坑”,在山坡上植树造林。他说:“这里变化挺大。原来这里光秃秃的,现在绿油油的,绿化的树坑是挖掘机挖,树苗是用背篓一棵棵背过来的。”

  禹门口位于吕梁山脉的最南端,毗邻黄河,很多年前被破坏的山体一直未能得到修复。为了重现黄河沿岸的自然风貌,河津市去年开始对山体破坏面展开专项治理。目前,禹门口山体共计填方约40万立方米,山体平台修整约13万平方米,栽植树木13万株。

  山体修复、植被再现,禹门口再现大河风光。新落成的黄河生态园与茅津古渡相连,重现黄河渡口风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上青山苍翠,秀美如画。运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付晓霞说,下一步,将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继续实施一批水生态修复、环境污染防治、河道防洪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发展等领域的重大项目,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一手抓生态保护和修复,一手抓流域污染物达标排放。李婕介绍,省生态环境厅率先在黄河流域开展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潜流湿地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尾水人工潜流湿地40座,湿地面积合计1683公顷,实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主要污染物浓度达地表水Ⅲ类水质。同时,不断深化太原及周边“1+30”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积极推进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近年来,我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86个县(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52,PM2.5平均浓度降至36微克/立方米。今年1月—8月,黄河流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8%。

  综合施治再现汾河晚渡美景

  黄河水是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血液,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对其第二大支流汾河的综合整治必不可少。

  宁武县管涔山东寨镇楼子山下水母洞是汾河的发源地,清澈的汾河水源源不断,水底的鹅卵石清澈可辨。宁武县政府办副主任邵俊峰说:“水量比往年又多了。以前每秒0.2立方米,今年达到了每秒0.4立方米。”

  为了更好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宁武县从微生物、水生生物、岸生生物到鸟类、植被等方面综合考虑生物多样性,对全县42公里汾河沿线湿地展开环境治理。

  在太原,随着汾河城区段四期工程的竣工,贯穿南北42公里的绿色景观长廊已形成。览西山叠翠,读廊柱楹联,听曲桥流水……汾河晚渡曾是古晋阳八景之一,尽管渡口不再,但美景依旧,如今的母亲河已成为沿岸城市的生态带、形象带、文化带。

  汾河中上游的主要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2019年以来,我省实施汾河中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设置81个项目,投资83亿元进行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整体修复。曾波介绍,这些项目完成后,将使治理区的矿山生态整治恢复率达到80%、林草覆盖率达到3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3%,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5%。目前所有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汾河源头水质达到国家二类生活用水标准。

  不仅是汾河,近几年来我省水利部门深入实施黄河流域吕梁山、太行山以及“七河”“五湖”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黄河流域正在从生态脆弱区变为重要的生态屏障。

  黄河不仅是一道生态屏障,更是中华民族的一条精神河流。张永凌认为,要把保护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放在第一位,要充分挖掘我省黄河文旅资源富集优势,依托山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以老牛湾、河曲渡口、碛口、乾坤湾、壶口瀑布、龙门景区、鹳雀楼、大禹渡、圣天湖、历山等景区为支撑,打造山西黄河千里风光国家级文化旅游风景廊道。依托大同古都、雁门关、五台山、晋祠、洪洞大槐树、陶寺遗址、运城关帝庙、禹王城、蒲州等文化资源,打造古都古文化旅游廊道。以晋绥、晋察冀、太行、太岳四大抗日根据地腹心区为依托,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廊道。整合沁河古堡群、晋中晋商大院、太原晋阳古城、忻州秀容古城、大同古城、右玉杀虎口等晋商文化遗址遗迹,打造万里茶路文化旅游廊道。

  《规划》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勾画了一张蓝图,各级各部门要持续推动“生态”和“发展”交融、互促,努力构建起拱卫黄河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李全宏)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人民政府 © 版权所有 2018

承办单位:永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19013308号   网站标识码:1410320001

联系电话:0357-7522781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永和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晋公网安备 14103202000002号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